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兒童接觸電視及電子產品已成為常態,且呈現低齡化趨勢。記者近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團隊利用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得出結果:學齡前兒童無論觀看何種屏幕內容,每天屏幕暴露時間超過1小時,兒童心理健康風險會顯著增加,且隨著時間延長風險相應提高。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江帆教授、兒童健康管理研究所張云婷副研究員領銜團隊在醫學權威雜志上發表的這一研究結果,是基于對15965名學齡前兒童進行持續3年的觀察研究后得出的結論。據此,在學齡前兒童觀看屏幕時間相同情況下,相較于觀看教育類節目,兒童觀看娛樂類節目、非兒童類節目心理健康風險更大。
屏幕暴露指:兒童接觸一系列基于電視及電子產品、暴露于屏幕的活動,包括觀看電視、玩電子游戲、上網及使用智能手機等。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指南建議,2歲以下兒童避免接觸屏幕,2-5歲兒童平均每天屏幕時間不超過1小時。據了解,目前全球范圍內,關于不同屏幕暴露內容對兒童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尚缺乏回答這一問題的科學證據。
課題組此前的研究發現,有24%的兒童在1歲以前就開始接觸屏幕,76%兒童在2歲前接觸屏幕;在剛進幼兒園的3歲兒童中,高達78.6%的兒童平均每天屏幕時間超過指南標準。“不僅在中國,屏幕暴露過多在全球范圍都是普遍現象。”江帆直言,屏幕暴露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正引發越來越多擔憂。
研究發現,對于學齡前兒童,屏幕暴露時間超過1小時是兒童發生心理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而在屏幕暴露時長一致前提下,相較于其他屏幕內容,教育類視頻節目對兒童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相對小,非兒童類視頻節目的負面影響最大。
此外,本研究還率先揭露了3-6歲兒童早期屏幕暴露內容特征,即教育類視頻節目和娛樂類視頻節目基于其學習和娛樂屬性,其占比穩居這一年齡段兒童前列,而隨著社交能力和需求的不斷上升,兒童社交媒體的使用占比在三年中逐年遞增。課題組方面認為,這些研究結果將為指導家長科學育兒行為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電子產品不可避免地走進千家萬戶,同時也為人們高效、便捷獲取信息提供了可能。那么,在育兒過程中,電子產品究竟是敵是友?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兒科、神經科學、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
江帆透露,目前團隊正在進一步基于SCHEDULE-B出生隊列,通過功能磁共振掃描,揭示早期屏幕暴露增多對兒童大腦結構及其相關腦功能發育影響及其相關機制。課題組還聚焦屏幕暴露的核心要素,探索能夠降低影響的干預策略。
在采訪中,課題組方面就合理控制兒童屏幕暴露提出相關建議:2歲以下兒童盡量避免屏幕暴露,18月齡以上如果無法避免屏幕暴露,應僅限制于使用屏幕進行視頻通話等社會交流用途;2-5歲兒童每天屏幕暴露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時間內建議有父母陪伴及交流;幼兒和學齡前兒童觀看節目或使用電子產品,盡量選擇帶有教育互動屬性的視頻節目。避免將兒童暴露于非兒童類視頻節目,禁止兒童接觸涉及暴力、恐怖等視頻節目。
課題組方面指出,孩子在做事的時候,避免把電視開著當作背景;兒童臥室內要避免放置電視,避免睡前觀看電視和使用電子產品。
責編:一冰